智能電視:源于硬件,止于內容?
? ? ? ? ? ? ? ? ? ?本文由 電器雜志 發表,轉載請注明來源!
本刊記者 尚海龍
在家電領域,彩電技術推陳出新的速率排在前列。近幾年,隨著互聯網技術快速發展,傳統彩電越來越少,智能幾乎已經成為彩電的標配。產品革新也逐漸帶動整個彩電行業發生巨變。消費者從原來被動接受的電視節目逐漸到主動挖掘自己想看的內容,“直播”逐漸變為“點播”。同時,傳統的“看電視”也逐漸變為“玩電視”。“10核處理器”、“超高清分辨率”、“無線設備”、“攝像頭”……隨著智能電視在硬件方面準備得越來越充分,在內容方面,智能電視也正在迎來一場革命。如果說配置是智能電視的基礎,那么內容或將是智能電視的終極。
政策管控
當互聯網企業高舉戰旗大舉進攻彩電領域的風頭正勁,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以下簡稱廣電總局)一紙禁令給原本一直在灰色地帶徘徊且正企圖分羹的互聯網視頻內容企業當頭棒喝。對于互聯網電視,國家并沒有完全禁止,而是采取可播可控的總體原則。《持有互聯網電視牌照機構運營管理要求》(181號文)要求,互聯網電視內容服務平臺只能接入到廣電總局批準設立的互聯網電視集成平臺上,同時,內容服務平臺不能與設立在公共互聯網上的網站進行鏈接。
目前,廣電總局頒發了7張互聯網電視集成業務牌照(集成播控牌照),獲得者分別是CNTV、華數、百視通、南方傳媒、湖南電視臺、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以及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此外,《廣電總局關于加強以電視機為接收終端的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明確規定:終端只能連接互聯網電視集成播控平臺,不能有其他的互聯網訪問渠道;終端內嵌互聯網電視集成播控平臺地址,必須完全綁定。雖然,業內“181號文”早已下發,但或許因為互聯網的開發性,很多相關企業總在邊緣徘徊。
2014年,隨著互聯網對于傳統彩電行業的不斷入侵,在彩電播放內容監管方面,國家有關部門開始施以重壓。6月23日,廣電總局要求立即關閉互聯網電視終端產品中違規視頻軟件下載通道,并點名批評華數和百視通兩家牌照商。7月4日,廣電總局網絡視聽節目管理司司長羅建輝表示,互聯網電視集成業務牌照將不再發放。7月9日,廣電總局要求有線電視網絡公司大力開展TVOS1.0規模應用試驗,并要求有線網絡公司所采購或集成研發和安裝的智能電視機頂盒等終端,不得安裝除TVOS外的操作系統。TVOS是廣電總局組織相關企業研發的電視操作系統。7月11日,廣電總局網絡視聽節目管理司要求部分OTT電視集成播控平臺取消集成平臺里直接提供的電視臺節目時移和回看功能。7月11日和15日,廣電總局約談中央三大臺(央視、國廣、央廣)領導以及廣東、浙江、湖南、上海四大臺及地方局,就當前的互聯網電視管理與經營工作存在的問題和整頓方向及時間提出了明確的要求,一是終端內容不管來源于哪,都計入集成播控平臺管理,平臺上所有內容都由牌照方負責。二是推出不同版本EPG必須向總局報備。三是未經批準的終端產品(電視盒子)不允許推向市場。四是立即停止與電信運營商的不符合要求的合作(變相開展直播)服務。
在經歷號稱史上“最嚴監控”之后,彩電整機企業、互聯網內容提供商、智能機頂盒企業均開始回歸正軌。“國家對于視頻內容的管控或多或少會對行業造成影響。一些APP下架還是會影響部分消費者的使用。但是,規范發展對于行業未來將是受益無窮。”某彩電企業負責人直言。百視通、樂視等被點名批評的企業更是對自身進行調整,繼續在互聯網電視浪潮中激流勇進。
合作與共贏
雖然政策嚴苛,但目前主流彩電企業均有應對之策。據了解,隨著智能電視滲透率不斷提升,彩電企業逐漸重視內容方面的維護與建設。TCL有關負責人表示,彩電企業應該和牌照商合作,共同深度挖掘OTT的商業價值,進行互聯網內容盈利模式的創新,激活和培養用戶為優質內容買單,從而實現產品+服務的互聯網轉型。“我們希望能和互聯網企業一起,包括牌照商、視頻網站等,共同開發挖掘OTT的商業價值,進行互聯網內容模式的創新。”
目前,彩電行業已經達成共識,即產品賣出之后,除負責維修等售后服務,還可利用互聯網及產品智能通道向消費者推送相關內容。很多彩電企業甚至已經揚言不再生產傳統彩電,而是全部押寶智能電視。智能電視已經成為與消費者關聯的入口。彩電企業的大數據分析、云平臺都將依靠每一臺智能電視。針對互聯網電視內容方面,創維集團中國區營銷總部總經理彭勁表示,在智能電視后臺運營方面,創維在堅持“徹底的產品主義”的基礎上,將從硬件供應商向硬件和內容服務商并重轉型,打造智能生態鏈。
據了解,創維專門打造了“酷開平臺”,為用戶提供視頻、游戲、電商、教育等內容服務。2015年下半年,創維將開始開展智能電視用戶的價值運營,包括視頻收費、游戲、廣告業務、電商商城等。目前,“酷開平臺”入口的商城部分,已經在跟阿里和京東一起合作開發運營。
目前,彩電企業與互聯網企業的關系也日益緊密。合作與共贏讓兩個陣營的企業走到了一起。在優朋普樂董事長邵一丁看來,2015年將是彩電行業的分水嶺。智能電視普及率增加與寬帶提速給互聯網電視發展提供了基礎。彩電企業與內容提供商的合作應該落到實處,互補短板。“未來,每臺電視機生產的硬件利潤,將不是我們商業模式的主要的來源。但是,彩電企業的價值在于每年都有數以百萬計的終端進入家庭。”
內容已經成為互聯網時代彩電企業最應關注的對象之一。2014年,小米、樂視等互聯網企業除了繼續完善內容,也在不斷布局硬件產品。小米電視、樂視超級電視等行業新軍已經開始搶占市場。小米、樂視等互聯網企業在互聯網內容方面十分注重。據小米有關負責人介紹,2014年,在視頻內容領域,小米更多是以開放的心態與合作伙伴共同成長。視頻內容的整合與運營是現階段小米的重中之重,小米的目標是建立軟硬件和內容高度結合的完整生態鏈,通過生態鏈增強小米產品的競爭力。“2015年,小米還會持續加大對內容的投入,通過投資多樣化的內容項目,進一步增強內容矩陣。”
樂視有關負責人告訴《電器》記者,依托樂視生態,超級電視有豐富的內容和服務,除了為用戶提供10萬集電視劇、5000部熱門影視劇外,還有豐富的自制、音樂、動漫、風尚、紀錄片等內容。樂視近兩年還接連買下了NBA、英超、F1等優質賽事轉播資源,涵蓋歐洲五大聯賽、中超、2014巴西世界杯預選賽、CBA、歐洲籃球冠軍聯賽、中網、澳網、ATP、WTA、MLB、世界棒球經典賽等精彩賽事。
3D死?4K生?
在眾多內容中,4K內容備受關注。2014年,隨著廠商對4K電視的大力推廣,該類產品普及率快速提升。奧維云網(AVC)數據顯示,2014年4K超高清電視滲透率為14%,同比增加12個百分點;2014年上市機型達到283個,占總上市機型的21%。4K電視與當年3D電視快速普及類似。眾所周知,雖然現在3D已經成為很多彩電的標配,但是3D片源及內容并不完善。《電器》記者了解到,即便很多消費者家中的彩電具備3D功能,在家觀看3D影片也并不是常態。
目前,雖然4K電視市場增速很快,但內容匱乏仍限制4K電視的發展。對于4K電視,消費者是否也需要像3D電視一樣,經歷漫長等待和“難產”?《電器》記者注意到,目前,主流彩電企業都在積極擴展4K內容并完善4K產業鏈。2015年初,三星與好萊塢影城、消費者電子產品品牌、內容發行商和后期制作公司等達成合作,成立UHD聯盟,為4K超高清內容和設備構建健康的生態系統。據悉,該聯盟包括美國直播電視集團、杜比實驗室等,旨在通過建立和加強高端質量標準,為消費者帶來卓越的超高清觀看體驗。據三星有關負責人介紹,UHD聯盟的成立以消費者為中心,將提供優質UHD內容。
雖然在市場份額方面持續下滑,但日資品牌在畫質方面的確有口皆碑。當中國品牌高舉“智能”標簽的時候,仍有一些日本品牌堅守以音畫質為核心競爭力。索尼有關負責人表示,觀眾購買4K電視后,能否有4K內容觀看非常重要。2014年,索尼聯合各方讓消費者在家中能采用下載的方式看到真正的4K超高清內容。
為了解決4K內容匱乏的問題,一些彩電品牌推出2K轉4K技術。據悉,當2K信號輸入時,電視機內置的圖強引擎就開始對圖像進行點對點分析,通過4KMRIT影像微重組技術智能插幀,2K信號源也可以達到等效4K的視覺體驗。“雖然企業看好4K電視并積極推進,但只有4K內容完善后才是4K電視真正的春天。”某業內人士說。
本文由 電器雜志 發表,轉載請注明來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