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人理想的戶外電器長什么樣?
? ? ? ? ? ? ? ? ? ?本文來源: 《電器》雜志 作者: 向佳璐,由 電小二 整理編輯!轉載請注明來源!
十年前,一封“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辭職申請,觸動了無數人對“詩與遠方”的憧憬。十年過去,戶外露營、房車旅行已從小眾探索走入大眾視野,一種“戶外48小時”的短途旅行也在社交平臺上興起。在此推動下,戶外裝備市場持續升溫,戶外電器也隨之成為行業關注的焦點。
大家會攜帶哪些電器裝備?在實際使用中又有怎樣的體驗?《電器》記者采訪了年齡橫跨“00后”至“40后”的戶外愛好者,聽到了涵蓋傳統燃油車、新能源汽車和房車用戶群體的多元聲音。有趣的是,被許多人列為“戶外氛圍感神器”的咖啡機、投影儀在此次采訪中鮮少提及,反倒是小型電煮鍋成為高頻詞,而戶外電源幾乎被所有受訪者默認為戶外電器的核心裝備。
更值得注意的是,不少受訪者對戶外電器這一品類本身提出了質疑,認為目前市面上并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戶外電器。那么,在他們看來,理想的戶外電器究竟該具備哪些特質?
晉瑤怡,00后,傳統燃油車&戶外徒步
(抖音ID:yyy93001300.)
電器裝備:智能音箱、便攜式榨汁機
需求:便攜、輕巧和耐用
作為一位初級露營愛好者,晉女士每年會和朋友們組織一次七八個人的露營活動,裝備以基礎的桌椅、天幕、卡式爐為主,電器使用頻率不高,僅帶上一臺智能音箱烘托氣氛。她告訴《電器》記者:“我總覺得電器產品比較重,而且也有用電焦慮。因此平時不太考慮電器產品。”對于投影儀這類娛樂設備,她也表示興趣不大:“我們來露營主要是為了親近自然、放松身心,不需要太多電子設備干擾。”
除了和朋友們集體露營,晉女士偶爾也會參加兩天左右的短途徒步,裝備會更加輕量化,最多帶個電熱水杯,夏天有時會帶上水杯大小的便攜式榨汁機。她對這款榨汁機十分滿意:“不用一直插電,隨用隨走,輕巧又方便。”
在她看來,理想的戶外電器首先應當滿足便攜、輕巧和耐用這幾個條件。例如露營燈這類產品,既實用又不占空間,是她目前最愿意嘗試的方向。
支鵬堂,90后,新能源汽車

(B站ID:一只鐵柱的周末)
電器裝備:電煮鍋、電風扇、電熱水壺(已放棄攜帶)
需求:便攜性、易收納性
支先生擁有四五年露營經驗,通常與家人或兩三好友一同出行,周末多為當天往返的短途旅程,遇上長假則可能在戶外連續停留數日。
作為新能源汽車用戶,支先生可以直接利用車輛本身的電源供電。他的露營電器裝備清單主要包括電煮鍋和電風扇,不涉及投影儀、咖啡機等娛樂或非必要設備。其中,在烹飪方式的選擇上,他在熟悉且允許車輛進入的營地,會偏好更安全、加熱更快的電煮鍋;但在陌生或車輛無法進入的環境,則改用適用性更強的卡式爐。
對于支先生來說,便攜性與易收納性是挑選戶外裝備時的首要標準。他坦言,自己的露營裝備已從早期的樣樣俱全簡化為現在的“只帶剛需”,一切以少占空間、方便攜帶為主。因此,盡管認可車載冰箱的概念,但由于使用頻率低、占用空間大,他并未單獨購置,而是計劃在未來換車時直接選擇配備該功能的車型。同樣,為了滿足飲水需求,他也曾攜帶過電熱水壺,但因收納不便后來選擇放棄。
此外,支先生更傾向于選擇家用型電器而非標榜“戶外專用”的產品,認為后者有時反而華而不實。他曾購入一款專門的戶外風扇。他說:“它的折疊效果并沒有預想中那么好,用了幾次就折不進去了。”但是,他仍對真正為戶外場景設計、便攜又耐用的電風扇抱有期待。“夏天露營時,降溫設備非常必要,我認為這類產品的市場潛力其實很大。”
鄧杰,70后,傳統燃油車

(小紅書ID:又耳)
電器裝備:車載冰箱、電煮鍋、電熱毯、電暖水袋、可拆裝式電水壺
需求:便攜性、價格、能耗
鄧先生有著豐富的長途自駕露營經驗,單次旅程時長可達15天,足跡遍及西藏、新疆等環境多樣的地區,通常以越野車作為出行工具。
鄧先生會針對不同戶外條件靈活選擇攜帶的電器裝備,在高海拔地區使用電壓力鍋確保食物煮熟,寒冷環境下則依賴電熱毯、電暖水袋等保暖設備。由于駕駛燃油車,他主要依靠戶外電源供電,補能以行車充電為主,市電快充為輔。鄧先生曾嘗試過太陽能充電板,但受限于日照、氣溫影響且實際充電轉化率低等問題,他認為目前太陽能仍難以成為可靠的補能方式。
鄧先生先后使用過半導體制冷與壓縮機制冷兩種車載冰箱。他發現半導體產品降溫效果不理想,僅能略低于環境溫度;壓縮機產品制冷效果更為出色,但也存在噪聲較大、壓縮機占用體積導致實際儲存空間縮水的問題。對于內置電池的車載冰箱,他認為意義不大,會額外增加成本和體積,不如搭配性能可靠的戶外電源,使用場景更靈活。
在鄧先生看來,戶外電器應依次滿足便攜性、價格和能耗(控制在1000W以內)。他認為:“目前國內家電市場仍缺失專門針對普通車型或戶外場景設計的電器產品,未考慮行車固定、收納與移動適配問題。”他以電磁爐為例,指出家用型號普遍體積過大,而戶外烹飪通常只需小鍋完成簡單煮食,因此急需小型化、專用化的設計。在燒水設備上,他特別認可可拆裝式電水壺,通過折疊收納,體積可縮減至普通水壺的一半。他表示:“這才是真正考慮了便攜與移動場景的設計,也是戶外電器該有的發展方向。”
李劍鋒,80后,拖掛式房車

(抖音ID:飯團房車游)
電器裝備:車載空調、冰箱、洗衣機、電磁爐、 空氣炸鍋、電飯煲、電壓力鍋等
需求:安全性、抗顛簸、輕量化、節能
擁有5年房車旅居經驗的李劍鋒,先后使用過歐洲進口大型拖掛、國產自行式拖掛及水滴型等多種車型,對房車電器的配置與使用有著深刻體會。
他指出,國內外房車使用環境差異顯著,早期進口車型的電器常“水土不服”。例如三能源冰箱因國內營地稀少、燃氣管制嚴格,常導致制冷不佳、故障頻發;定速頂置空調則噪聲大、啟動沖擊強,維修不便。相較而言,國產房車在電器配置上更貼合本土需求,如采用雙轉子變頻空調以提升舒適性。然而,李先生特別強調:“夏季車內溫度常常能飆升至60℃以上,房車冰箱的散熱設計必須重點考慮,否則極易因高溫而損壞。”目前他主要通過加裝風扇等強制散熱手段。
在烹飪設備上,他一般會用電磁爐、空氣炸鍋、小容量電飯煲與電壓力鍋等組合,更傾向于“做飯+高壓”的集成烹飪設備。盡管微波爐被視為房車標配,但據多數車友反饋,實際使用頻率并不高。衣物清洗方面,李先生認為原車配備的3公斤滾筒洗衣機容量有限,更傾向于使用4.5公斤的波輪洗衣機。他進一步說:“我覺得理想的解決方案應該是配備約5公斤、可嵌入車體的洗衣機型號。”
李先生還指出,房車電器多為多美達、特魯瑪等品牌的定制化產品,并不是市場中常見的家用產品,用戶通常無法自行選配。但是,隨著房車逐漸普及和價格下降,用傳統家電替代定制化產品正逐漸成為新趨勢,例如冰箱、空調等。
在他看來,房車電器應把安全性放在首位,尤其是防電性能要高。其次要抗顛簸,如壁掛式空調更適應行駛狀態。節能性也不容忽視,由于電池供電量有限,車主更傾向于投入較高成本選購更節能的空調、更節水的洗衣機等產品。此外,房車輕量化也是趨勢,這關乎行車安全與拖掛房車穩定性。

劉文海&徐珠,40后,自行式B類房車
電器裝備:空調、冰箱、洗衣機、電燉鍋、凈飲機、電熱毯
需求:有限空間內實現功能集成
一輛已使用4年的上海大通V80?B型房車,成為劉先生夫妻二人每年冬夏兩季旅居生活的“移動小窩”。
房車原始配置了空調、阿雷娜車載冰箱與燃油熱水器等基礎設備。由于旅行路線有意避開了極端氣候,原車的駐車空調使用頻率很低。但是,在實際使用過程中,原裝集冷凍和冷藏于一體的96L冰箱,冷凍空間實在有限,難以滿足長途儲備需求。于是,劉先生夫妻二人又添置了一臺15L的冰虎移動冰箱,專門當作冷凍室來使用。
除了冰箱的升級,他們還陸續引入了多款實用小家電。劉先生特別強調,由于房車用電受限,單次使用電器的功率上限是1200W,例如添置的蘇泊爾電燉鍋功率為900W,評價為“很好用”。他們之前也試用過兩款其他品牌的電鍋,一款用來蒸飯,一款用來煮湯,但因為這兩款電鍋質量不太好,內膽很快就壞了,后來自己換了新的內膽接著用。值得一提的是碧云泉凈飲機,它在水質不佳的旅途中起到了關鍵作用。“有些地區水質不好。如果沒有這個凈飲機,就要買桶裝水了。”劉先生解釋道。此外,一臺折疊洗衣機也因其便捷實用成為高頻使用裝備,有效解決旅途中的衣物清潔問題。
談及對未來房車家電的期待,劉先生認為,在有限空間內實現功能集成是理想方向。“如果有空間,當然希望使用更多電器。”他說道,“但現實是,房車空間極為有限,我們目前攜帶的物品已經不少,行車時所有電器都必須妥善固定,避免因顛簸而損壞。”此外,劉先生還特別強調了當前燃油房車面臨的電力瓶頸:“燃油車用電受限,功率不能太大,現在的電動房車或許會更適合使用電器。”
需求匯總
綜合多位受訪者的反饋,一款理想的戶外電器,不應只是“將家用電器搬到戶外場景”,而是從設計之初就為真實戶外場景量身打造。首先要滿足便攜性與輕量化設計,確保在有限空間內輕松收納和攜帶。同時具備出色的耐用性,能夠經受住戶外復雜多變環境以及行駛過程中的顛簸沖擊。此外,產品還應充分考慮戶外電源的局限性,實現低功耗、高效率運行。
針對房車特定使用場景,除上述要求外,安全性至關重要。由于房車內電路布局較多,電器的防電保護性能必須穩定可靠。同時,考慮到房車內部相對封閉,產品還需具備耐高溫或有效的散熱設計,以應對夏季車內可能高達60℃以上的高溫環境。鑒于電池供電能力有限,用戶更傾向于選擇高能效的產品。此外,空間適配與功能集成同樣關鍵,用戶期望能在有限的空間內實現盡可能多的功能。
本文來源: 《電器》雜志 作者: 向佳璐,由 電小二 整理編輯!轉載請注明來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