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控云:聚集體智慧,創未來家電最強大腦
訪電控云首席構架師、中山大學副教授王青
? ? ? ? ? ? ? ? ? ?本文由 電器雜志 發表,轉載請注明來源!
中國家電行業已經不能再像原來一樣依靠低成本取勝,原有的成本優勢幾乎已經喪失。我們必須有新的方式與國際品牌競爭,創造出屬于自己的新產品。
用閃爍來形容電控云在本屆技術大會上的亮相并不為過。頻頻亮起的拍攝PPT的閃光燈,展位前匯聚的家電企業技術人員,無不顯示出電控云成功匯聚了超高人氣。在會后與電控云首席構架師王青的接觸中,《電器》記者不但有幸聆聽他講述電控云背后的故事,更被以他為代表的中國學者的博大情懷而感染。在中國家電業奔向中國制造2025的歷史上,電控云將成為濃墨重彩的一筆。
源于實際需求
除了“電控云首席構架師”的頭銜,王青的名片上還醒目地寫著“中山大學副教授”。說起電控云的研發背景,王青的話頭從中山大學數字科學與計算機學院下設的“人機物智能融合實驗室”打開。據他介紹,這個實驗室的研究并不聚焦于某一點,而是匯聚了計算機視覺、企業計算、人工智能、物聯網等領域的老師和研究員,雖然研究方向多樣,但是又有一個長遠的共同目標。“實驗室既針對前沿問題進行學術性比較純粹的研究,同時也與產業界保持著比較多的合作。”
電控云的誕生,與美的洗滌電器事業部的實際需求息息相關。“美的洗滌電器事業部在電控研發方面遇到的問題,在家電行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例如,新員工從入職到能夠獨立進行電控工作的周期比較長;核心工程師離職,對企業整體研發工作的影響和沖擊比較大。”王青坦言,“最初我們也不清楚應該如何解決問題。但是我們意識到,這些問題屬于‘知識管理和人工智能’的范疇,正好是我們擅長的領域。2012年底,通過調研,我們提出了初步方案,基本涵蓋電控云現在產品形態的各個方面。”
最終,這個方案以中山大學與美的洗滌電器事業部校企合作項目的形式被確認。電控云是雙方合作,由人機物智能融合實驗室研發,當時叫做EDP(Electronic Development Platform電子研發平臺)。這一項目從2013年開始啟動,于2013年底完成上線,并在美的實現投產,投產后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全面提升電控研發效率2倍以上,并大幅度促進了研發創新,因此榮獲了美的集團2014年度十大科技成果獎。
落腳于倍增創新
“人類智慧來自大腦。對應而言,現代家電的各種功能則來自電子控制系統。電子控制系統就是家電的大腦。它讓家電具備各種功能程序,是用戶體驗的源泉。用戶總希望有更好的體驗,這就需要家電企業不斷地創新、創造、研制新的電子控制系統。”一語道破電控研發對于家電的重要性后,王青話鋒一轉說道,“電子控制系統研發是知識密集型勞動,涉及大量生產知識,需要工程師廣泛而緊密地探討和協同。在目前的家電電控研發過程中,工程師經常會陷入這些繁復的生產知識里,還需要在各種生產工具跟協同工具之間不斷地切換。這樣的生產和研發通常是低效、低層次、機械的,工程師常常會陷入一種‘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狀態中,很難進行有效地創新和創造。”
電控云的目標,就是改變這一切。據王青介紹,電控云基于知識智能應用,是一個電控研發的全生命周期平臺,可以發現、管理并智能應用各種研發生產知識,包括各種電子元件選配知識、各種電控程序業務規則、各種測試項應用規則等。“電控云能夠解放工程師,讓他們從繁雜的生產知識和低層次、重復的思考中解脫出來,使他們有時間和精力在更高的層次上思考,以更廣闊的技術視野去創新和創造。”他告訴《電器》記者說,“最具意義的是,電控云可以幫助家電企業革新現有研發模式,提高效率,實現倍增創新。它造成的影響是長遠的,不是立竿見影的。但是我想告訴企業,落腳點應該放在后面4個字??倍增創新。在新時代,這個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屬于自己的電控研發大腦
那么,電控云又是如何實現這一切的?其中,最為重要的一點是,電控云具有積累集體智慧的能力。再回到之前的類比,簡單地說,電控云可以成為家電企業電控研發的大腦,可以記錄企業每個電控工程師的“智慧”。例如,某位工程師解決了一個EMC問題,電控云會自動記錄融合它,并把它傳遞到后續的項目中。這種積累貫穿于項目啟動、硬件設計、軟件自動化和測試計劃的每一個環節。
“電控云本身就像是個孩子。它出生的時候里面只有一個引擎,就好像是個大腦。但是,它沒有知識。積累的知識都是在使用過程中由工程師一條條錄進去的,就好像小孩在成長過程中有老師、家長教導一樣。”王青表示,也正是因此,電控云可以適用于不同的家電企業。“家電企業的電控研發過程總體而言是大同小異的。大同指家電電控研發的工序基本一致,小異則是因為不同企業的原理圖、庫的編碼規則等存在差異。”
當然,在王青的遠景規劃中,目前以私有云形態存在的電控云,未來有可能會成長為一個服務家電全行業的公有云。“目前,每個廠家都有獨立的一套系統,互相之間不分享。”他告訴《電器》記者,“我看到的未來是,大家在同一個平臺運營,在對這個模式形成認同后,可以實現互聯互通,家電企業可以在平臺分享一些知識。這樣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將進一步降低電控研發的復雜程度。”
同時,王青不諱言一點??并非所有企業都可以立即全面實現電控云。電控云不僅是一套系統,還內含了研發的流程,它的實施需要一個過程。在他看來,要實施電控云,企業要認同電控云的價值預判??電控創新是企業核心競爭力,這是前提條件。其次,企業必須有標準化的流程。接下來就是對現有研發資產的梳理,幫助工程師們把已有的代碼、原理圖、報表一系列的東西梳理好,發現里面已有的知識,并教會工程師如何表達這些知識。這些全部完成,才能進入最后一個環節??實現集體智慧。“畢竟,電控云涉及整個工作模式的變化,相對來講,實施過程比較長。”他表示,對于期望實施電控云的企業,電控云團隊可以為其提供咨詢服務,幫助其建立標準化流程、梳理好已有研發資產,逐步完善,最后實現集體智慧。

助力中國制造2025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中國家電行業已經不能再像原來一樣依靠低成本取勝,原有的成本優勢幾乎已經喪失。我們必須有新的方式與國際品牌競爭,創造出屬于自己的新產品。”王青分析指出,如今已經進入智能家電時代,智能家電最核心的就是電控,中國企業要未雨綢繆。“目前,不少家電企業手中都握有幾千套的程序、幾千套的原理圖。然而,進入智能家電時代,這個數量至少要翻兩番。如果沒有有效的平臺工具支持,不要說創新,就是follow(跟隨)都很困難。”
在專訪的最后,王青表示,希望能夠向社會傳達一個重要的信息。“電控云本身,在家電行業是一個很小的領域,是很小的一部分。但這個領域是在工業4.0范疇之下。如今各國都在推進制造升級,中國有‘中國制造2025’,美國有“再工業化和工業互聯網”,德國有‘工業4.0’。與德國和美國相比,中國雖然已經出臺具體的戰略規劃,但是在戰術和具體實施層面上,還沒有出現多少可以直接應用的例子。”他飽含社會責任感地說出了下面的話,“作為中國科研工作者,我們期望而且有能力創造中國制造2025的核心技術。以電控云為例,目前國內外尚無同類型產品。這說明,我們可以做到與國外同等水平,甚至超過他們。我希望,通過電控云,未來能夠讓企業界對國內的學者和研究機構更有信心,加強跟我們的合作。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這個大變革的時代,為整個產業貢獻更多的力量。”
本文由 電器雜志 發表,轉載請注明來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