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有“新包豪斯風”,內有“AI全食材智鮮” COLMO熔幔巖冰箱憑實力閃耀IFA2019
? ? ? ? ? ? ? ? ? ?本文來源: 《電器》雜志 作者: 秦麗,由 電小二 整理編輯!轉載請注明來源!

剛剛落幕的2019年柏林國際電子消費品展覽會(IFA),是全球科技大咖實力展現“黑科技”的一場“大秀”。期間,美的也毫不示弱地“亮出”自己的創新實力。超2000平方米的展廳內,美的、COLMO、東芝、Eureka四大品牌超過200款的展品上無不打著“科技創新”的烙印;宣布又一研發中心落子德國斯圖加特,為美的全球研發網絡版圖的描繪添上重要一筆。
在眾多創新產品中,首次揭面的具有新包豪斯設計風格的COLMO熔幔巖系列冰箱,被定義為“頂尖科技與前沿藝術的融合革命”,不僅受到中國駐德國大使館代表、意大利駐德國大使館代表、意大利服裝設計師、柏林大學知名學者等眾多國際嘉賓的青睞,也吸引了現場大量參觀者和媒體的“眼球”。
“德國是全球工業發源地之一,也是全球家電研發及設計實力的高地,在強手如林的這里發布COLMO冰箱,是我們對于自己設計及研發實力自信的體現。”在9月7日舉辦的“征·索 COLMO熔幔巖系列冰箱發布會后,COLMO冰箱研發負責人張輝在接受《電器》記者采訪時說:“COLMO熔幔巖系列冰箱絕對是‘內外兼修’的創新產品,不僅擁有全球首創的包豪斯外觀設計,而且集三大創新保鮮技術于一身,絕對是體現COLMO創新實力的代表作。”
“秀外”:首創熔幔巖面板,新包豪斯設計風
作為一種設計體系,20世紀初期起源于德國、曾在全世界風靡一時的包豪斯(Bauhaus),以其獨特的思想和美學趣味對現代工業設計產生了深遠影響。簡單來說,包豪斯風格重視構成主義理論,強調形式的簡約,追求抽象幾何形式,突出功能與材料的表現。而對于當代的新包豪斯設計理念和原則,COLMO冰箱首席工業設計師歐杰的理解是“形式追隨功能”。
“COLMO熔幔巖系列冰箱是新包豪斯設計風格的經典之作,在遵循自然與客觀法則的基礎上,以功能主義為主,采用精簡的設計風格,確保了功能與設計之間的平衡,將工業理性表達與藝術之美充分結合。”歐杰表示,新包豪斯設計來源于德國,在起源地發布這樣的代表作意義重大。
為了遵循新包豪斯設計理念,突破傳統冰箱金屬與玻璃的取材,采用回歸設計本源的自然材料肌理,COLMO團隊花費了大量的精力和物力,大膽創新。據歐杰介紹,COLMO熔幔巖系列冰箱采取的熔幔巖面板是COLMO品牌官歷時3年、親歷全球17個無人之境、28個震撼奇景,選取冰島瓦特納冰川作為設計靈感。
“為了把4種巖石成分燒結在玻璃材質上,我們從每千克巖石中篩選出符合設計要求的200克可用原料;在燒制材質的過程中,從0℃~2000℃,不斷測試以求找到更好的融合溫度,呈現出最佳的熔幔巖紋理。”歐杰進一步解釋稱,不僅如此,COLMO熔幔巖系列冰箱還在設計中加入了更多人性化理念。他指著冰箱上金屬質感的門把手說:“你看,這里有意加入不同材質的對比設計,就是為了提示用戶在弱光線條件下依然能注意到門把手的位置,這就是簡潔設計與精致細節的結合。”
COLMO熔幔巖系列冰箱新包豪斯風格的外觀設計得到了現場設計專家們的認可與熱議。柏林大學教授Berthod Kuhn贊許道,COLMO熔幔巖冰箱是以包豪斯思想及現代主義設計理念在工業設計上進行的實用性探索,同時勇于結合新技術、新材料的應用,形成強有力的結構突破。據歐杰透露,未來,COLMO冰箱會將這種設計調性延續下去,同時結合實際的市場需求和趨勢變化進行迭代升級。
“惠中”:AI全食材智鮮科技,表里如一的“硬核”
在IFA2019上,COLMO品牌現場搭建了起居、洗護、廚房、衛浴四大場景,演繹了全場景的家電互聯互通智慧家庭生活圖景。作為AI智能家電引領者,COLMO此次創造的不僅僅是全球首臺熔幔巖面板冰箱,同時其還將AI智能科技融入保鮮科技中,是表里如一的“硬核”產品。
張輝對《電器》記者詳解了COLMO熔幔巖系列冰箱的AI全食材智鮮科技。據他介紹,此款冰箱首次將人工智能應用于保鮮科技本身,通過對194種食材和食物使用場景,以及溫度、濕度、空氣、光線和營養值五維一體的深度研究,對肉類、海鮮類、水果蔬菜類、熟食乳品類進行系統分類,分別打造了微晶一周鮮、果蔬凈鮮倉以及DPS+急速除菌三大AI保鮮科技,針對消費者日常生活中的食材保鮮需求,打造完整的“AI全食材智鮮”方案。
不僅如此,熔幔巖系列冰箱還兼具獨創的COLMO級光學工程。具體來說,該系列冰箱通過選用425流明的眼部最舒適柔和亮度、箱內傾斜15°模擬上午九點半時的自然光譜,以及靈動的DPS+冰藍呼吸燈,給用戶帶來最好的視覺體驗。此外,熔幔巖巖石表面的漫反射,也可有效減少刺激性燈光。通過這四個維度,熔幔巖系列冰箱在照明新體驗方面定義出COLMO級標準。
最后,張輝對《電器》記者表示,未來,COLMO冰箱將不止步于實現“思考”和“理解”,而是能夠真正“看得懂”更多用戶需求、“聽得懂”用戶的語言和情緒,成為人們生活中真正的AI科技家
本文來源: 《電器》雜志 作者: 秦麗,由 電小二 整理編輯!轉載請注明來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