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電節能補貼“退補”與“騙補”何干?
? ? ? ? ? ? ? ? ? ?本文由 電器雜志 發表,轉載請注明來源!
家電節能補貼“退補”與“騙補”何干?
來源 《電器》雜志 作者 海藍
---------------------------------------------------------------------------------------------
家電企業主要承擔的是墊付補貼款的角色,并非財政部門補貼資金的直接受益者,享受補貼的是消費者,家電企業在流程中并沒有“騙取”補貼資金的空間。
2015年末,家電行業內多家上市公告發布公告稱,企業所在的地方財政部門向家電企業《關于下達清算節能家電產品推廣補貼資金的通知》,要求家電企業退還原本已下發的部分補貼款。此類公告一出,輿論嘩然,其中有些媒體據此判斷多個家電企業在節能補貼政策中存在騙補行為。然而,事實究竟是企業“騙補”,還是“挨坑”?
為此,本刊對中國家電業歷史上第二輪節能產品惠民工程延續至今的情況,進行詳盡答疑。
問題1:清算家電節能補貼資金的背景是什么?
2012年6月~2013年6月,第二輪節能產品惠民工程在眾多家電企業的反對聲中實施。這一市場刺激性政策,由財政部門對補貼資金和企業進行清算,多退少補。但補貼流程與第一輪節能產品惠民工程有明顯不同,第一次為企業先墊資、財政部門后撥款;此次為財政部門先撥款、后審計清算。
問題2:家電企業是否存在“騙補”空間?
據了解,節能產品惠民工程的補貼對象為消費者。推廣補貼資金采取了財政預撥、企業墊付、事后核查的管理方式。有關部門要求推廣企業統計上報銷售數據,財政部門根據銷售數據,分批預撥補貼資金給各家電制造企業。制造企業通過經銷商、零售商等環節,在銷售時將補貼資金直接支付給消費者。財政部門根據家電企業上報的數據預撥款項,家電企業按要求必須把補貼資金全額及時發給各級經銷商,預撥不足的由家電企業提前墊付。事后,工業和信息化部組織審核,包括委托會計事務所審查賬目和委托電話調查、入戶調查等方式。
因此,家電企業主要承擔是墊付補貼款的作用,并非財政部門補貼資金的直接受益者,接受補貼資金的是零售商,享受補貼的是消費者,家電企業在流程中并沒有“騙取”補貼款的空間。
問題3:“退款”是怎么產生的?
有關部門核查后不認可部分企業申報的數據,所以要求退還部分補貼款。舉例說明,如果假設甲企業申報的銷售量為10萬臺,已經領到9萬臺補貼資金,還墊付了1萬臺的補貼資金,需要政府再補發1萬臺的尾款,但工業和信息化部根據會計師事務所審計和其他終端抽查的結果判定,只確認合格銷量為8萬臺,那企業不僅拿不到尾款,還要退回1萬臺的補貼資金。
問題4:“退補”爭議在哪里?
據《電器》記者了解,目前許多企業只知道核查結果,卻不知道結果究竟是如何得出的,也沒有一個部門能給出明確的解答,不合格的數據到底來自哪個終端經銷商。各企業認為核查方法存在問題,當時核查了企業的出貨數據,經銷商的進貨數據和消費者的購買情況。但是調查消費者的購買情況屬于抽查,“抽查”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很難作為財務記賬憑證、作為核減的依據。在沒有準確依據的情況下要求企業退回已經下發給經銷商的補貼資金,有的企業需退還金額甚至高達幾億元,這是無法接受的。
此外,經銷商與企業僅為商業合作關系,從2013年節能補貼政策結束的補貼政策清算至今,不僅許多經銷商已經不復存在,要求做到消費者、零售商的所有信息100%準確是不可能的。
問題5:“退補”的影響在哪?
財政部門是根據家電企業每旬上報的數據預撥款項,要求家電企業必須把補貼資金及時發給各級經銷商,預撥不足的由家電企業提前墊付。還以甲企業為例,該企業已經把10萬臺的補貼款發給經銷商,這樣的話企業賬面上會有2萬臺補貼資金的虧空。如果有關部門不能告訴企業哪家經銷商有問題,那么這2萬臺補貼資金的虧空就得由企業自己承擔。
問題6:企業當前主要的訴求是什么?
“退補”缺少有力的依據,且在被有關部門要求“退補”之前,尚有許多企業沒有拿到兩年多前就墊付出去的補貼尾款,有的企業補貼尾款甚至高達幾億元。現在不僅拿不到尾款,部分已拿到的補貼還需要退回去,關鍵是不知道哪里出了問題,錢該找誰去追回。家電企業希望能與有關部門積極溝通,了解扣款的依據。
問題7:“騙補”是誤讀?
核查數據其實是很正常一個工作過程。于三年前結束的第二輪節能產品惠民工程,因為時間緊張,政府沒有來得及提供涉及完整的信息采集系統,是由家電企業替政府發放補貼款和收集信息的。家電企業從經銷商、零售商收集消費者信息,信息鏈條長,各企業信息管理水平層次不齊,想要完整獲得消費者信息非常困難。工業和信息部核查消費者信息,其實也是通過抽樣的方法,很難做到非常準確。即使家電企業提升了內部信息管理水平,也無法解決對各級經銷商、零售商的全面管控。為了有效控制終端經銷商可能存在信息不準確的情況,家電企業曾經向政府有關部門提出建議“不要一次性將財政預撥的補貼資金全部發給各級經銷商,扣留部分押金,等待最終核查結果出來后,再根據數據的真實程度補發尾款”,但是,當時有關部門為加快“節能產品惠民工程”推廣見效,曾專門下文要求家電企業必須在財政預撥補貼資金下發的當月全額撥付給各級經銷商,這一規定無形中增加了家電企業的風險。
這次披露的多是銷售額超過百億元的家電企業,對于正在謀求轉型升級的家電企業來講,品牌美譽度就是生命,不會為了幾千萬或幾億元的一次性補貼資金背負“致命”罵名。因此,此次“退補風波”與“騙補”毫無關系。
本文由 電器雜志 發表,轉載請注明來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