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智能制造標準體系建設指南(2024版)》發布
? ? ? ? ? ? ? ? ? ?本文由 電器雜志 發表,轉載請注明來源!
智能制造是新時代新征程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戰略性、引領性任務。為推動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升級,4月22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共同發布《國家智能制造標準體系建設指南(2024版)》(以下簡稱《指南》,詳見下方“閱讀原文”)。
《指南》明確了國家智能制造標準體系建設的目標——到2026年,制修訂100項以上國家標準、行業標準,構建適應新型工業化發展的智能制造標準體系。加快制定智能檢測、智能物流等智能裝備標準,研發設計、生產制造等工業軟件標準,智能設計、智能管理等智能工廠標準,供應鏈建設、供應鏈運營等智慧供應鏈標準,數字孿生裝備、人工智能工業應用、工業數據流通等智能賦能技術標準,網絡協同制造、產銷一體化運營等智能制造新模式標準,工業無線網絡、工業網絡融合等工業網絡標準,探索標準研制新方法,固化成功經驗和創新成果,形成典型場景系統解決方案標準,引導企業應用標準指導實踐,構建企業智能制造標準體系,推動智能制造高質量發展。
在繼承A基礎共性、B關鍵技術、C行業應用的標準體系結構前提下,《指南》堅持方向性、體系性和創新性,新布局了工業軟件方向標準、增加了產銷一體化運營新模式等標準,增加了化工、輕工等行業應用標準,并且優化了智能賦能技術等標準。新的智能制造標準體系結構如下圖所示。

智能制造標準體系結構圖
基礎共性標準包括通用、安全、可靠性、檢測、評價、人員能力六大類,位于智能制造標準體系結構圖的最底層,主要用于統一智能制造相關概念,解決智能制造基礎共性關鍵問題,是B關鍵技術標準和C行業應用標準的支撐。其中,通用標準主要包括術語定義、參考模型和場景3個部分;檢測標準主要包括檢測要求、檢測方法和檢測技術3個部分;安全標準主要包括功能安全、網絡安全和數據安全3個部分;評價標準主要包括指標體系、評價方法和解決方案3個部分;可靠性標準主要包括工程管理和技術方法2個部分;人員能力標準主要包括智能制造人員能力要求和能力評價2個部分。
圍繞關鍵技術標準,《指南》從智能裝備、工業軟件、智能工廠、智慧供應鏈、智能賦能技術、智能制造新模式、工業網絡等7個部分進行說明。其中,智能賦能技術標準主要包括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邊緣計算、數字孿生和區塊鏈等6個部分,用于指導新技術向制造業領域融合應用,提升制造業智能化水平。
備受關注的人工智能標準,主要涉及面向工業領域的大模型、機器學習、知識圖譜的參考架構、系統要求、性能要求、測試方法、數據訓練及生成內容評價等通用要求標準;面向工業領域重點行業及典型場景的模型、算法、知識及系統的集成、部署、應用、管理和運維等服務應用標準。《指南》還提出人工智能標準下一步的建設重點——推動工業領域大模型預訓練、微調、推理、集成、部署等環節技術要求,大模型性能測試與評估要求,生成內容評價與管理要求等工業大模型標準研制。
此外,《指南》針對包括輕工、電子信息等10余個行業,提出細分行業擬制定標準的重點研制方向,加快推動細分行業智能制造標準體系建設其中,針對輕工行業,《指南》提出,圍繞家電、家具、皮革、造紙、五金制品、塑料制品、照明、食品等重點領域生產端,制定智能工廠設計與運維、智能生產管控、質量在線檢測與追溯等技術標準;圍繞家電、家具、鐘表、照明電器等重點領域消費端,制定智能家居、智能感知與交互、大規模個性化定制和服務、智能產品運維服務等產品和技術標準。
本文由 電器雜志 發表,轉載請注明來源!

